從電價調漲檢視企業策略制定
國際能源價格居高不下,政府結束多年來不調漲電價的作法,宣布電價將調漲,由於調漲幅度高且集中在產業用電,企業界譁然。在COVID-19疫情持續、高運費墊高全球物價成本,俄烏戰爭又造成能源、糧食及部分產業的關鍵原料供應鏈吃緊,加上各國政府長期低利率及貨幣寬鬆政策,推高全球通膨危機。本文水哥帶你從不同面向看政策對產業及企業永續經營的影響,企業該如何思考及制定妥善策略因應。
台灣綠能政策
現今中央執政的政府在2016年總統選舉前即提出綠色能源政策,為了爭取各界支持,並且喊出10年不漲電價,從當時提出至今,各種質疑聲音不斷,在這次調漲電價又被提出來大力攻擊。這當中牽扯核能電廠除役、發展綠色能源,政府也明訂2025年非核家園、可再生能源佔比20%的目標。
階段目標無法達成,問題浮現
這些年經歷中央、地方各種大大小小的選舉,還有核四商轉公投案。每當出現質疑聲音,相關單位總試圖說明政府的努力,堅持綠色能源政策以及階段目標不會改變。終究現實離自己所設的階段性目標越來越遠時,政府才承認出現問題,經濟部長在立法院接受立委質詢時公開承認,綠能開發進度落後,綠能佔整體能源20%的目標在2025年不可能達成。
缺水缺電危機下,政府獎勵台商回台設廠
中美貿易戰開打,許多早期西進大陸設廠的企業有了不同思考,在政府獎勵企業回台設廠,允諾給予各種協助、優惠下,確實吸引了數百家台商回台投資設廠。當然,設廠土地問題優先解決了才能建廠。回台設廠的企業投資更多自動化產線、專案引進外勞,同時也提供國人更多工作機會。難解的是,台灣在沒有增加更多的電力、水力供給的基礎建設下,對原本就吃緊的水、電供應,無異雪上加霜。
Hold不住了,電價解凍大漲
假如我們把這次的電價調漲歸類為全球性的因素,不是台灣單方面可以掌控的,這倒也說得通。但不可否認的,這次的電價調漲是近因、是導火線,勢必引爆產業危機,讓企業永續經營面臨嚴重挑戰。政治人物為了達成個人或其政黨的利益,迫使整個政府官僚體制隨之起舞,油價、電價不是依據政府既定的機制調整,創造了凍漲等冠冕堂皇的用詞。
綠能目標雖好,冒進陷缺電危機
在越來越民粹式的政治環境,執政者一味地討好選民,不願面對真正待解決的問題。核能對台灣供電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明知廢核後,短期間綠能難以補上供電缺口,卻還是自我催眠,說服自己,也試圖說服全民這狀況不會發生。負責任的政府應該要有備案,當階段性能源目標達不到時,供電不足以應付全台日常所需,政府有什麼因應做法,可以避免無電可用,而不是置企業於缺電的經營危機中。
因應地緣政治,非中國生產分散風險
順應地緣政制的發展,許多台商紛紛響應政府政策、回台投資建廠。當企業縮小在中國大陸的製造規模,或者是移出大陸,這些台商其實有其他選項,並不見得要回台灣投資,可以選擇到其他國家,例如到東南亞鄰近國家,到南亞國家例如印度,甚至到歐洲的波蘭等地方設廠,這些國家政府大多提供各種不同的租稅優惠獎勵,吸引外商投資。對企業而言,同樣可以有分散風險的效果。
民生不漲,調漲產業用電
經濟部發布的消息,電價調漲避開97%每月用電量小於1000度的家庭用戶,以及小商家、小工廠與民生商業不漲,主要針對產業用電戶調漲15%,漲幅之大前所未見。媒體報導佔全台灣用電量超過5%以上的台積電每年將為此多支付50億電費,如同我們所知,台積電早已加入RE100,台積電官方回應公司致力於綠色製造,落實100%使用再生能源的長期目標。
民粹政治決定電價政策,終將全民買單
依據經濟部能源局全國電力資源供需報告,工業部門用電量占總用電量的55.6%,住宅部門占17.8%,服務業部門約占17.6%。如同批評,這次電價調漲又是考量選舉、民粹政治的操作,大多數家庭用電不調漲,表面上討好大部分的選民,實則使用高電價製造出來的產品、交通花費甚至學費上漲等等,都會反映到民生消費上,終將瘦了全民的荷包。
獎勵企業回台投資,政策反覆?
政府政策的反覆,先是以獎勵吸引企業投資,卻又為了政治利益,將絕大多數上漲的電價成本轉嫁到企業身上,如此政策將導致資源錯置,不利於國家長期的經濟發展。針對電價調漲,媒體報導各方專家學者或有更適當的建議做法,非本文主要目的,在此不做討論。
中國製造不便宜,回台或海外設廠
回歸企業決策,當企業為了美、中政治角力延燒到貿易戰,除了地緣政治考量,也因為中國製造成本不再低廉,除非市場在中國,否則,單押中國製造的企業,在策略上必須建立第二生產基地,以分散分險。台灣在許多產業,尤其是ICT產業有供應鏈聚落的優勢,但如前面提到的,台灣生產在工業用地、水、電、人才等基礎上的不足,除非政府政策、社會氛圍或科技上有重大突破,短期內不易解決。
設廠考量因素多且全面性
當企業在評估回台設廠、到東南亞或到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設廠時,內部要解決資金籌措等問題,新建廠區當地的勞動力,土地及水、電等能源供給,當地的交通運輸等基礎建設完善與否,應該都已經列入評估,政府效能、清廉、政治穩定度也一定有所討論。但以這次電價成本集中轉嫁到產業身上,多數企業可能始料未及。
大幅調高產業用電價格,危及企業永續經營
一年增加50億的電費支出,對一般企業來說是巨額支出,但之於台積電的年度獲利來說,只是九牛一毛,台積電可以輕鬆以對,其他企業可就無法如此輕鬆。如果企業賺的是微利,電費一年增加個幾千萬,而成本又難以轉嫁客戶,當真考驗企業經營。誠如企業大老闆出來講的,並不是每家企業都賺錢,政府這種破天荒的電價調漲法,已經危及企業的永續經營。
台灣水、電不再便宜,納入企業策略思考
在政府長期凍漲政策下,相比國際上主要競爭對手,台灣水價、工業用電價格比較包含中國大陸在內的亞洲國家,相對便宜,水價是全球第2低,工業用電價則是全球第6低。趁著電價調漲的機會,企業應該思考什麼是合理的水、電成本,將未來調漲的空間一併考量進去,一起納入建廠地點的評比。果不其然,在發電成本增加、台電大幅虧損下,時隔不到一年,2023年3月政府又再次調漲電價,可以預期未來電價將會階段性向上調漲。
實務做法上,企業可以指定專人定期追蹤能源價格,把台電、中油等自國際採購能源價格、尚未反映在國內相關產品售價部分計入內部試算,模擬出價格調漲後,企業將面對的成本上漲挑戰;再者,因應各國陸續訂定碳關稅,台灣政府課徵碳費,須納入碳稅/費、碳權管理及減碳策略一併思考。不論企業在哪個國家經營,合理反應國際能源價格的電(油、氣)價格成本,必須納入經營策略的系統性思考中。
跳脫框架,思考未來經營策略
台積電官方回應中提到RE100,落實100%使用再生能源的長期目標,再次點出一個重點,在台灣邁向2050淨零排放路徑上,所有企業都要順應潮流,及早布局、推動減排,把使用綠電,提升廢水回收再利用率等列入企業政策,眼前低廉的水、電成本在未來將不再是常態。當企業跳脫出眼前電價調漲的框架,思考未來要使用多少綠電,廢水回收百分比要提高多少,如何減少排放等等,把這些納入企業經營成本考量,才能永續經營。
如果你想了解淨零排放、RE100及ESG相關問題,歡迎點選下面的連結,觀看我的文章認識ESG,ESG是什麼?也歡迎分享我的文章以及留言與我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