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案管理成敗關鍵

看防疫學管理-專案管理

Omicron病毒變異株攻破國境防守線,堅守清零政策已不切實際,政府防疫政策改為與病毒共存。台灣疫情在5月底達到高峰後逐步趨緩,前幾日人流指數增加,專家呼籲確診人數如果要快速下降,人流就不能再增加。我們可以把政府的防疫作戰視為企業專案的推動,回顧過去兩年多政府防疫政策的軌跡,吸取經驗作為借鏡,縮短專案推動的學習曲線。即使防疫政策從清零改為與病毒共存,仍可以有效推動防疫,降低重症、死亡率等成果,限縮疫情在可控範圍。就像企業專案在投入有限的資源預算,在特定的時間、範疇內,完成預先設定的目標。

疫情持續,產業受影響

COVID-19疫情在全球累計已經有5億多人受到感染,造成6百多萬人死亡。有產業受益於疫情帶動業績成長,像是醫療藥品、自動化及電商等相關產業。相對地,有許多產業遭受不利影響,像是旅遊、住宿、旅客運輸及餐飲服務等相關產業,受傷較重的企業有的倒閉,也有暫時歇業、裁員、放無薪假,受傷程度不等。

生活習性改變,外食人口大降

疫情期間,外食人口大幅減少,主要是為了減少被病毒感染的機會。這陣子為了處理一些事情,比較有在外用餐的機會,倒也不是真的在店裡面用餐,是點餐後外帶到車內用餐。有幾次路過竹南外帶用餐,依網路搜尋評語挑選店家。前幾天到一家麵食店外帶,發現店內高朋滿座、生意興隆,好像沒有疫情這回事,讓我非常訝異。

對病毒不設防,體現共存?

這家麵店我在兩個多月前來過,當時每天確診人數在1千多人,用餐當日是星期天晚餐時間,店裡約莫2、3桌內用客人、總計在5個人左右。因為內用客人少,用餐客人間彼此距離遠,那時候我選擇店內用餐。前幾天再度光臨,一樣是星期天、午餐時間,外面大熱天,店裡吹著舒服的冷氣,當時內用、外帶的客人擠滿店內。就在同一天,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公布的確診人數在5萬多人,我在想著是不是店內用餐的這些人完全體現了與病毒共存,不受這麼多確診人數影響他們的生活?

竹科園區擴展到鄰近城鎮,帶動發展

來看看竹南,隨著新竹科學園區成功為台灣經濟發展帶來貢獻,竹科限於腹地不敷使用,逐步擴展到鄰近的苗栗縣。竹南受惠於科學園區開發,人口成長帶動房價上漲,在人口逐年減少的苗栗縣,竹南近三年人口都是正成長,已超越苗栗市成為苗栗縣第2大城鎮,與第1大城頭份市同為苗栗縣唯二人口成長的城市。

交通便利加乘效果

竹南是鐵路重要轉運站,山線與海線鐵路在這邊交會,搭火車南下,你如果搭山線火車,火車快到竹南站時,列車長會廣播,提醒要往海線的旅客請在竹南站換車,反之亦然。第一大城頭份則是公路重要轉運站,竹南與頭份都受益於交通轉運便利。

病毒無差別攻擊

竹南具備種種優勢,人口逆勢成長,是不是因此較不受疫情影響?其實不見得,星期假日看到沿路許多店家不是鐵門拉下來,要不就是在門口等著生意上門,跟全台其他地區似乎沒有太大差別。

與病毒共存,民眾不知明確指引

兩年多來,政府對病毒嚴守著清零政策,期間即便各界多有質疑,政策主軸還是不變,一直到兩、三個月前,政策才確定轉為與病毒共存。兩年多來,政府每天開記者會,透過廣告、媒體不斷地教育民眾如何防止病毒、避免被感染,但好像也沒確切地教我們如何與病毒共存。到路上做個隨機調查,問路人知不知道散布假消息會被罰,還有罰款多少,應該有不少人答得出來,因為政府及媒體一直在宣導。但要是問路人如何與病毒共存,很有可能各說各話,因為看不到政府有具體的指引。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

回顧這段期間的現象,因為政策轉為與病毒共存,四月份民眾還持續在搶打疫苗。但其實政府真的可以超前部署,早前已經有二月的日本,三月香港、韓國確診人數達到高峰,確診死亡數暴增,這些鄰近國家的經驗可以讓我們學習,何時該準備足夠的疫苗、快篩劑、專責病房,還有治療新冠病毒用藥,避免更多人確診、重症,甚至喪失寶貴的生命。

過於注重表面,忘了更重要的目標

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每天召開疫情記者會,習慣以在記者會中回答問題、作為全國民眾的防疫指引,久而久之,官員們習以為常,但最大問題可能肇因於此。記者會中常有記者提問,丟出一些數據問官員,官員以有可能、不排除等不置可否的口吻回答。政府應該是根據假設提出政策及施行作法,背後要有數據為依歸,會造成怎樣的結果也要做數據推估,理應由官員主動告知大眾,不該是記者拿著各路人馬的數據來提問,造成專家、名嘴論點滿天飛。網路上看法不一的各式消息都有,民眾想要了解正確做法時,反而沉沒於網路資訊洪流中,找不到急需了解的政策訊息。

讓數據說話

政策擬定沒有依據的話,很容易因此左右搖擺、莫衷一是。有人會說,防疫本來就是滾動式調整,這句話沒有錯,套入管理上的PDCA循環來看,其實不相違背。但是,政策制定的依據為何,可以跟大眾說清楚,設定各階段目標也可以公諸社會大眾,提早讓民眾知道後續階段要準備什麼、做什麼事,不然,呈現出來的數據可能淪為各自解讀,民眾會各行其是也就不足為奇了。

病毒感染速度快,難以疫調防堵

就拿確診人數是否存在社區黑數,連指揮官都說有,那既然稱為黑數,確切數據是多少就沒人知道了。許多人也都知道有黑數,以我周遭的人為例,這人有被感染的徵狀,旁人勸他快篩,他不當一回事,在他自己有需要才去醫院做PCR檢測,結果確診了。他到醫院做PCR前自己快篩陰性,PCR結果CT值超過30,查詢網路資訊得知,他大概已經染疫一陣子了,病毒量下降才快篩不出來。至於怎麼被感染,這期間除了家人,又接觸了哪些人可能被他傳染,在官方公布每天數萬人確診下,其實已經很難追蹤了。

沒有明確規範,數據失真

這案例不會是個案,就像有的醫護人員說不篩就不會確診,這樣照顧確診病患的醫護人力也就不會那麼吃緊了。在中央沒有明確指引,或者無法落實政策執行的情況下,每個人總有各自不同的考慮因素,導致呈現出來的數據失真,無法得知疫情的真實面貌。

防疫有如推動專案,要抓重點

當我們透過網路搜尋中央疫情指揮中心,跑出來是衛福部疾管署的網站,領頭的也就是疾管署署長囉,政府指派高一層級的衛福部長擔任指揮官,表示對疫情的重視,值得肯定。但仔細想想,政府投入上兆元預算在防疫,指揮官手握政府最大資源,還要協調各行政單位統一政策執行,責任重大。先不論這人選適不適合,有沒能力擔任這麼重要的職務,防疫指揮官忙於每日的疫情記者會,卻也可能疏忽了最該做的政策擬訂以及指揮、協調、執行、督導,讓防疫陷入事倍功半,達不到預定目標。

專案經理統籌、指揮、協調,影響深遠

我們可以把防疫看作超級大專案,如果一家企業把公司大部分的資源投入專案,指派一位專案經理負責統籌,而這經理每天忙得暈頭轉向,沒時間去思考專案階段性目標以及協調如何進行。就如同新產品一個月後要上市,現在產線要開動量產了,卻沒有原料可投入生產,專案經理這才知道原料還沒簽約採購,最終,可能會毀了這個專案,也會危及企業的永續經營。

重要成員未獲邀出席的專案會議

總統四月份召開防疫會議,遭批評漏了人口最多的直轄市市長們,只找防疫指揮官及同政黨地方首長與會,而這些與會市長轄下,當時並非疫情最嚴重的地區。這有點像是公司召開業務會議,老闆找了專案經理及一些不是那麼主要的業務員與會,但卻避開負責主要市場的超級業務員,不找他們來參加會議,這專案當然就不是玩真的,公司業務如果能做得好也是奇蹟。

專案經理職權大,能力要相稱

我們把國家防疫當作企業的專案推動,指揮官就像是專案經理。既然已經投入企業所有資源,不論在人力或是資源的指揮調配,首要確認的是專案經理有相應的能力。這麼重要的大型專案,公司指派的專案經理位階不太可能是部門主管,主力專案成員也不應該只是該部門主管轄下人員。

吸取同業經驗,縮短學習曲線

COVID-19流行的時間及範圍之大,是歷史上未曾有過的,台灣即使有2003年的SARS防疫經驗,在COVID-19爆發初期確實起了防疫參考作用,但疫情拉長後就完全不同了。近期Omicro病毒變異株快速流行,國人的生活習性跟防疫態度雖與其他國家不盡相同,但鄰近的日本、香港及韓國的疫情快速發展經驗很有參考價值。這就跟企業本身沒有相關的專案經驗,但產業內其他公司的經驗也可以提供借鏡,進而縮短企業的學習曲線。

不要沉迷於掌聲,劃錯重點

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每天由指揮官率領主管們召開記者會,這有點像是企業裡的專案經理與成員,每天花長達一小時的時間向全體員工說明專案,實在不可思議,真的有那麼多重大事項,每天要專案領導人向外宣布嗎?好吧,初期也許需要比較頻繁地對全民溝通,但兩年多了,應該視情況每個月一次即可,或者有重大政策轉變再召開,一般企業也有內部公告系統可以即時傳達訊息。

回顧政府防疫,實在不需要每天開記者會。透過官網發布訊息,建立防疫專區、並由專人每日更新常見問答集FAQ題庫,應該可以回答多數民眾的問題。主要資源則應該投注在政策研擬、各級政府及醫療機構政策執行面的問題解決。畢竟,防疫成敗攸關國家的競爭力以及未來的發展,不該等閒視之。

水哥還寫了另外兩篇文章,看防疫學管理-系統性思考,以及看防疫學管理-5W1H & 三現主義,歡迎點選連結,閱讀文章,也歡迎分享我的文章以及留言與我交流。

發表迴響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

探索更多來自 水哥充電站 的內容

立即訂閱即可持續閱讀,還能取得所有封存文章。

Continue reading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