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碳關稅-清潔競爭法案(CCA)
面對全球暖化,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是各國共同努力的目標,也是近幾年聯合國氣候大會(COP)討論的主要議題。為了阻止地球氣溫繼續上升,各國紛紛設定淨零排放路徑,歐盟更是採取積極行動,將透過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請參考文章認識ESG,ESG是什麼),對輸入歐盟產品課徵碳稅,迫使產業界進行減碳。身為世界第1大經濟體的美國自然不甘落於人後,也將課徵碳關稅,多位議員於國會提出清潔競爭法案(CCA),後發先至,希望搶先歐盟一步,預計於2024年實施。雖然法案至2024年仍未通過,然內容仍可參考,搶先了解美國對此一議題可能採取的作法。
清潔競爭法旨在強化美國製造競爭力
美國懷特豪斯等多位參議員提出的清潔競爭法案(Clean Competition Act,本文簡稱CCA),頗有與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互別苗頭的意思,可謂美國版的CBAM。該法案目的在使美國企業在全球市場中更有競爭力,藉由建立美國碳邊境調整機制,來解決導致全球暖化的溫室氣體主要來源。清潔競爭法案(CCA)以碳密集度作為課徵碳稅的依據,美國製造商的碳排量低於大多數國外競爭者。平均來說,美國產業的碳密集度只有其貿易夥伴的一半,中國產業界碳密集度是美國的3倍,而印度則幾乎是美國的4倍。美國清潔競爭法案設計以碳密集度作為課稅基準,這套設計使美國產業贏在起跑點,已經立於不敗之地。
清潔競爭法適用範圍
雖然距離法案通過仍然需要通過冗長的國會立法程序,然後經過美國總統簽准公告。清潔競爭法預計於2024年開始實施,適用範圍包含
- 化石燃料
- 煉油業
- 石化業
- 肥料
- 氫氣
- 己二酸
- 水泥
- 鋼鐵
- 鋁
- 玻璃
- 紙漿和造紙
- 乙醇
等各種碳密集型的產業,不論進口或美國國內廠商製造的產品一體適用。2026年起將擴大適用於500磅以上的能源密集型進口初級產品,2028年更擴大範圍,將適用門檻降低到100磅的原物料。
美國碳關稅課徵基準線
為了建立碳稅課徵基準,相關製造商須提供二氧化碳排放量、年度用電量和產品產出量,美國財政部將根據提報數據,計算出個別產業涵蓋範疇1和範疇2(參考B2B企業為什麼要減碳)的碳密集度。碳關稅課徵基準將逐年趨於嚴格,2025-2028年基準線每年下調2.5%,2029年後則每年下調5%。
排除低度開發國家
對於碳揭露不透明的國家,將以該原產地國家的碳密集度與美國的碳密集度相比較,作為課徵碳稅的基準。碳揭露透明、且可查證原產地國家與美國該產業的平均碳密集度,該國製造商可以提供經過查證的自家碳排量。低度開發國家產品將排除於適用範圍外。
碳關稅$55/噸,逐年調高
碳稅課徵將以該產業在美國國內製造的平均碳排放量為基準,高於基準排碳量,將課徵碳稅每噸55美元,往後每年還會根據通貨膨脹率再加5%往上調整。
收入75%獎勵國內,25%助開發中國家減碳
邊境碳關稅收入的75%將用於獎勵美國國內相關產業廠商,投資新技術來減少碳足跡。其餘25%的收入將用於資助開發中國家的減碳計畫,以達到淨零排放。
各國仿效,CBAM與CCA漣漪效應擴大
往大的方向來看,減碳是我們無法推辭的重責大任,成功與否決定居住在地球上的80億人口以及眾多生物的未來。面對節節升高的氣溫,推行減碳行動已是刻不容緩。現實面則是世界領先經濟體搶先立法並將開徵邊境碳關稅,而後逐步擴大實施,除了已知的歐盟、美國等2大經濟體外,各國紛紛起而仿效,加入擬定邊境碳關稅,將推出自己國家的碳關稅。
不減碳丟失市場,危及生存
歐盟在減碳目標訂定和技術的發展領先全球,美國清潔競爭法案更挑明了美國企業在製造業低碳排的競爭優勢。如果計入台灣原料出口到中國大陸再加工出口的產品,美國與歐盟同為台灣終端產品的主要市場,在碳排放量高於歐、美製造產品的劣勢下,處在國際供應鏈的大多數台灣製造廠商,如果現在不開始實施減碳計畫,將很快面臨生存危機;如果減碳幅度比不上競爭者,不僅會丟失國際市場,國際競爭對手到台灣來攻城掠地,也將無法抵擋。
從碳盤查開始,做好減碳規劃與管理
企業減碳要從碳盤查開始,範疇1及範疇2是企業本身可以掌控的,大部分碳排來自供應鏈所屬的範疇3,需要從產品設計、原料採用開始,由1階(Tier 1)、2階(Tier 2)、3階(Tier 3)…所有供應鏈夥伴共同合作,做好供應鏈減碳規劃及管理,企業才能馳騁於即將到來的各國碳關稅邊境,順利把貨賣到國際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