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B行銷報價該考慮哪些因素?

報價是B2B業務行銷活動相當重要的環節,如何報價關係到訂單最後是否能成交。腦力激盪很多人都聽過,對它的規則應該也算熟悉,不受限制地發想,數量越多越好,大概就是求量不求精,不做批評。這麼一個大家耳熟能詳的工具,應該是很常用、也很好用才對,可惜在組織內部的會議很少用到,即使用了,效果也不佳,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落差呢?水哥要介紹經過團隊腦力激盪後,運用心智圖工具進行整理,歸納出報價該考慮的因素。
潛藏冰山下的眾多問題,解決大小剛好的問題
下面要用一個實際案例來談一下腦力激盪,有個業務團隊想要了解怎麼報價,原因是團隊成員在向老闆匯報對客戶詢價的報價策略時,常常被打槍。這家企業不是新成立的公司,業務團隊裡有資淺也有資深員工,資深成員有一、二十年的業務經驗,團隊經常、也可以說幾乎每天都要跟老闆開會,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現象呢?這現象或許只是冰山一角,浮現出來的只占企業問題的一小部分,潛藏在冰山底下的問題更多、更大。不可能一下子就能解決組織裡數十年的問題,一般會把問題切割到可以處理的大小,一次解決一個問題,這個報價問題也許就是剛剛好適合團隊可以處理的大小。
遵行原則,團隊腦力激盪
首先,我請團隊成員進行腦力激盪,把報價時要考慮的因素列出來,當然,我重述腦力激盪的原則,成員們各個把可能的問題一一寫在便利貼上,算算有超過三十個,扣除掉其中有些重複的,還有些可以合併的,我把他們列出來:
• 客戶類型
• 區域/國家
• 行業
• 用途
• 品質要求
• 檢驗
• 特殊產品
• 數量
• 產能
• 交期
• 生產困難度
• 特殊包裝
• 利潤
• 付款條件
• 交情
• 相同詢價
尋找共通點,進行分類
再來就看要怎麼運用這些資料了,把資料進行分類、相近的因子歸在同一群組,這時候要看要從哪個角度切入,假設企業以個別因子可控不可控來區分,也就是考量每一個因子是企業可決定或者取決於顧客,也許會發現產能、生產困難度、利潤以及與顧客的交情比較偏向企業自身可以決定的,其他的因子則要看來詢價的是什麼樣的顧客、比較偏向取決於顧客。當然,因為腦力激盪沒有設限,像這樣把不同層次的因子放在一起,看起來是有些凌亂,不確定這樣分類是不是恰當、好不好用,下面我試著用另外一個方式、不同的角度切入來分類。
善用工具
一般腦力激盪常用的方式是把大家寫的便利貼黏在白板或者牆壁上,藉著移動便利貼來歸類,這邊我用心智圖軟體直接在電腦螢幕上示範不一樣的分類。
不同角度切入,尋求合適的分類
這個心智圖軟體好操作、視覺上一目瞭然,算是很便利的工具。訂好中心主題「報價因子」後,我把產品的「生產困難度」、是否屬於「特殊產品」以及「利潤」要抓多少等歸在一起,可以思考把公司產品分A、B、C三類,訂定不同的獲利率,例如毛利率預抓40%、30%以及20%。再來將「數量」、「產能」以及「交期」歸在一起,訂單數量多寡會影響成本、進而決定報價,算是高度相關因子;而交期又視訂單數量及工廠生產線的產能而定,屬於因果關係。第3群組是顧客所屬「行業」、產品「用途」、「品質要求」、是否需要「檢驗」以及要不要「特殊包裝」,這些偏向於品質標準。最後是從產品思維跳脫出來,眼光放大些,看顧客來自哪個「區域/國家」他的市場競爭度及風險如何、「顧客類型」是代理商或品牌商、「付款條件」、與顧客間的「交情」以及是否與其他顧客屬同一來源的「相同詢價」。把腦力激盪結果透過心智圖整理、歸納為四大類,對營業在報價時提供明確的參考。
建立模組化、系統化,組織共同遵循
分類不會只有2種,也沒有哪一種分類最好,重點在適不適合你的產業,適不適用於你的企業。每家企業產品不同,影響報價的因子不盡相同,例如產品顏色也許是影響報價的一個重要因子,可能黑色、白色、紅色原料的成本各自不同,加工流程差異很大,產品良率也不一樣,這時候就要把它列入考量。企業要把影響報價的因子盡可能地列出來,召集研發、生管、製造、營業及相關部門共同討論,儘可能把成本結構模組化、系統化,營業在報價時能夠有所遵循,避免耗費太多時間,能夠提升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