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通膨下的企業求生法
2019年底開始的COVID-19全球大流行,有企業在百年難得一遇的疫情中被刷掉,存活下來的企業也不能停歇,得繼續接受新的試煉。最近一波的挑戰是高通貨膨脹率,以及隨之而來的全球大升息,水哥帶你看企業該如何調整因應,才能在艱困的環境中生存下來,尋求新的成長機會。
加密貨幣FTX破產,儘管其中原因很多,但也再度提醒我們重視財務報表的健康度,一家公司經營得好或不好,企業體質健康與否,很容易從財務報表上透露出來,在高通膨壓力下,我們從財務面看企業應該怎麼樣調整應對。
低財務槓桿
在個人投資理財方面,有些人偏好高財務槓桿,採用融資來買股票,在牛市時的確可以快速獲利、累積財富,但在投資標的股價下探時,面臨資金追繳或者認賠殺出,不論選哪一個,下場都不是太好,不如運用自有資金的投資者,有多少錢,投資多少,就算短期內股價下跌,還有另外一個選擇,可以長期持有,等待更好的機會。
企業財務操作也是相同道理,如果採高財務槓桿操作,企業營運資金大部分借自金融機構或其他各種管道,在企業高獲利的情況下,有可能順利支付利息、清償本金。但在高通膨時代,經營企業面對更多因素的影響,絕大多數企業獲利縮水,甚或有許多企業虧損,不僅沒有現金付息,面對債權人追著要債,會讓企業陷入困境。相反地,穩健的企業由股東增資以應對高通膨時代的各種變數,企業不需要支付高昂的利息成本,能夠更加專心應付眼前的課題,大大提高順利度過通膨挑戰的機會。
籌資、融資或其他選項
企業到底該採用融資或籌資策略以取得所需資金,在低利率時代,企業相對較有彈性可靈活運用;處在高利率時代,企業如果採用高財務槓桿,反倒給自己壓力。2024年VF Corporation遭活躍股東施壓,要求增加獨立董事並降低財務槓桿到4倍以下,在原料、工資、製造成本及運費增加帶動商品成本高漲,高通膨時代消費者普遍縮減支出、減少消費,VF集團旗下主要品牌營收大幅衰退;另一方面,VF集團又要支付高額資金成本,營運已由獲利轉虧損,很可能必須屈服於活躍股東壓力,分拆並出售主要品牌。
分拆出售品牌可以快速取得現金,降低財務槓桿後,VF集團得以減輕資金成本,以2019年自VF集團分拆獨立出來的牛仔服飾品牌Kontoor Brands為例,四年來財務槓桿自10幾倍降到4倍以下,EPS翻了3、4倍,股價來到高點,與VF集團成反差。台灣新光集團因為新壽RBC不足,大股東為了是否增資吵鬧不休,出售旗下元富證券以取得資金是可行方案。日本知名露營用品Snow Peak疫情後營收大減,無法支應龐大營運成本,採取收購後下市,以增加更大的營運自由。
資產品質
財務報表上的資產品質是企業能否長期經營的關鍵,有的企業明明資產大於負債,但還是走到破產這一步,問題就在於資產品質。加密貨幣FTX在破產前,財務報表顯示資產大於負債,但為什麼會破產?問題出在資產,列在報表上資產品質根本有問題,例如報表中某一虛擬貨幣資產超過20億美元,但業界人士以市價估算,實際上,連1億美元的價值都不到。
變現能力
財務報表上的資產就算品質良好,也經過會計師簽證,確實沒有高估的情形,企業經營除了定期的費用支出需要資金,也有很多突發狀況需要立即動用資金,當籌資管道可籌措資金不足以應付時,這時候就要動用資產了,資產能不能馬上變換成等值的資金很重要。高通膨環境下,許多資產變現能力差,無法應付企業緊急需求,水哥在看防疫學管理-系統性思考文章中討論的案例,許多產物保險公司需要大筆資金理賠防疫險保單,除了要再增資外,許多產險公司擁有的資產也許是不動產,不動產要變現來理賠可沒那麼快,無法應付產險公司理賠處理所需,造成公司經營的困境,商譽也因此受影響。
2023年3月美國矽谷銀行(Silicon Valley Bank)倒閉,主要原因之一也在於流動性不足、資產變現能力差。高通膨、高利率下科技業銷售下滑、需要資金維持企業營運,為應付在該行存款的企業客戶的資金需求,矽谷銀行虧錢拋售手中大批公債,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產業龍頭面臨經營危機
自行車產業在疫情大流行期間銷量大幅增加,供應鏈交貨期拉長。隨著各地逐漸解封以及高通膨影響,消費端需求雪崩,經銷商、批發商及車廠庫存量達到歷史高點,空有大量庫存資產、卻無法立即變現,全球自行車大廠巨大集團面臨手中現金流量無法支應營運所需,除了增資外,一方面要求供應鏈延緩票期共度難關,另一方面還要穩住債權銀行不要抽銀根,凸顯資產變現能力的重要。
核心能力
許多企業對自己的核心能力也許很有自信,但總還是得通過市場的考驗。曾經有一家新創公司對自己的整體解決方案(total solution)能搶下指標性大案感到自豪,因為這是連國際大廠都標不到的。但大大小小幾個專案做下來,公司資金見底,企業主還是堅持他公司的核心能力在提供整體解決方案,經過顧問團隊診斷、輔導後,企業主才轉型、聚焦在他真正有獨到競爭力的項目。

商業模式
在市場上立足已久的企業,內部常會有想當然耳的說詞,但這也恰巧是競爭力日趨低落的徵兆。新創企業不斷透過思考商業模式來驗證自己,老企業也要有同樣的思考,因為競爭者會不斷蛻化、變強,客戶需求會改變,大環境也會變,企業保持不變或自身能力降低,絕對是致命傷,許多老企業因競爭力低落無法再經營下去。
保留策略彈性
企業常以搶佔市場佔有率為目標,當企業規模大了以後,企業主野心變得更大,常會想要這也要做,那也要做,仔細思考,這真的是最好的策略麼?其實,企業不必什麼都從無到有由自己打造,應該保留策略彈性,可以透過長期合約、外包、策略聯盟、投資,在高通膨環境下,有體質不錯、符合企業未來發展策略的標的也可以購併下來,老牌企業台泥集團在就相當有彈性,頻頻在歐洲併購符合其發展策略的標的,像是最近併入葡萄牙充電營運商Kilometer Low Cost S.A.,擴大台泥在新能源領域的布局。
高通膨是企業經營相當嚴峻的挑戰,這篇文章水哥指出,財務健康優先要做到低財務槓桿,好的資產品質、提高變現能力,認清並聚焦企業核心能力,不斷檢視商業模式,保留策略彈性,能在這波通膨浪潮後存活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