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標市場分析
企業要邁出台灣、拓展海外市場,不可能像台灣早期的企業家,一卡皮箱走天下。現在網路普及、資訊發達,在進軍國際市場前,有必要對目標市場進行了解,運用工具分析企業想拓銷的目標市場,列出所有優、缺點,再提出行銷規劃,避免瞎子摸象、走冤枉路,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調適因應市場,進而發揮B2B行銷的規模經濟。
這篇文章談B2B銷售,主要應用的場景會是聚焦在拓銷國際市場的產品外銷應用。水哥不是小看台灣市場,反而,許多聚焦台灣內需消費性產品的企業,從B2B銷售開始做起,業務也都做得很不錯。更多台灣企業從內需市場往外發展,逐步把行銷的觸角向外延伸到世界各地,隨著事業版圖擴大,企業生產據點不再侷限於台灣,在中國大陸、東南亞、亞洲其他國家及世界各大洲設立生產基地。
台灣人口數世界排名前3分之1
台灣土地面積不大,在全球將近200個國家位居3分之2、排名134。但在經濟方面的評比,會比較著重在整體生產力與消費能力,這點跟總人口數相關性較高,台灣2,300萬人口名列世界第57名,排名落在前3分之1,算是不低了。既然人口愈多,消費力愈高,那我們來看看世界排名前10的國家,依序為中國、印度、美國、印尼、巴基斯坦…俄羅斯、墨西哥,中、美兩國市場的消費力無庸置疑,甚至俄羅斯富商豪擲千金的報導也有所耳聞,榜上其餘國家就比較少有報導。
經濟實力與國內生產毛額相關
另外有一個指標是人均國內生產毛額,名列前茅的幾乎都是歐洲小國,美國以7.6萬美元排名第12,日本3.9萬元排名34,台灣3.6萬元排第37名。用簡化的概念,把前兩項指標各國人口數與人均國內生產毛額相乘,得到總體「國內生產毛額」,世界排名依序是美國、中國、日本、德國、英國(或印度)…,台灣名列第22,這和我們平常從報導聽到的世界經濟實力排名大致吻合。
傳統地理上的市場板塊區分
早期國際市場約略區分為美國為主的北美市場、歐洲市場、日本市場、日本以外的亞洲市場…。隨著中國大陸經濟開放,經濟實力大幅竄升,加上近幾年美、中貿易戰,國際間簽訂貿易協定等,地緣政治也納入企業經營策略考量,主要市場板塊稍做調整為北美市場、中國市場、歐盟市場、日韓市場、東協市場、南亞…。這邊我們不會把所有市場一一列出,市場劃分沒有一定作法,各產業或企業也可能因為某些國家銷售佔比特別高,更加細分市場板塊。或者也可以跟著部份國際品牌作法,把銷售佔比低、地理位置相鄰的市場,與主要市場列為同一區塊,例如傳統上的歐洲中東和非洲市場(Europe, Middle East and Africa,簡稱:EMEA)。
民族、宗教等也可用來劃分市場
有一種是以民族、宗教文化、生活習慣等做為區隔,我們常說的華人市場就是以民族區分。近年來許多企業產品進行清真認證(Halal Certification),著眼於廣大的穆斯林消費市場。舉凡供應食、衣、住、行、育、樂各個領域產品,搭配國家、地理區域,或者民族、宗教文化等做為不同的目標市場,可以細分供發展的特定市場區塊很多。
市場特性各自不同
兩大經濟強權、又稱G2的美國與中國大陸,分居全球第一與第二大經濟體,每、中兩國市場消費能力強,是國際企業兵家必爭之地,也因為發展背景與歷程不同,市場特性有許多不一樣的地方。多數歐洲國家在1993年馬斯垂克條約生效後形成歐洲聯盟,目前是全球第三大市場,歐盟在許多方面居於領導地位,例如在流行時尚產業長久以來引領世界潮流;在推廣環境保護觀念、降低碳排、創新綠能科技應用方面,也都早於世界各地。多數歐洲國家雖屬同一聯盟,但各個國家市場發展還是有不同的地方。
PESTEL分析架構
當企業決定產品要行銷到新市場前,可以運用的分析工具很多,這邊舉PESTEL架構為例,對即將進入的市場做分析。PESTEL包括政治(Political)、經濟(Economic)、社會(Social)、科技(Technological)、環境(Environmental)及法律(Legal)等層面,從這6個不同面向對新市場做整體的分析。假設你們公司屬於綠能產業,主要產品是電動車充電樁,主管要求你對歐洲市場銷售提出看法,你可以依照這6個面向分析,提出報告。

左右市場因素眾多
當然還有眾多因素會影響到企業拓展國際市場,前面提到的G2勾起地緣政治的重要性,G2盟友市場對另一邊陣營較不友善。像是區域性貿易協定RCEP、CPTPP及東協等,成員國間的進口關稅優惠,對不是會員國的台灣產品銷往當地市場不利。個別市場、國家的政策具關鍵影響力,例如印度總理莫迪推動印度製造,想取代中國世界工廠的地位,國外投資者於當地設廠製造產品銷售,享有優惠。
有些國家補助重點產業,企業與其出口產品在海外市場競爭,處於相對不利地位。一般分析常用到地區人口分布,像年齡層、教育程度及收入等,視產品特性而定,例如電子業用到的高精密設備,需要大量受高等教育訓練的人才來操作。高所得族群常常是電動車這類創新科技的早期使用者。
歐盟綠色政綱,支持綠色產業發展
歐盟理事會作為最高行政機構,對會員國具有約束力,在政治上支持減碳,提出綠色政綱,2050年達成碳中和。類似這樣從政治面(P)分析。依序對E、S、T、E到L的Fit for 55立法及提出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草案,陳述對綠能產品有利(或者不利)之處。
如果公司是中小企業,可能會先挑一個點作為拓展歐盟市場的切入點。前面提到,歐盟各國還是有相當差異性,以荷蘭為例,某些方面跟台灣類似,人口少於台灣,土地面積稍大於台灣,常被拿來做比較,比較容易理解。
荷蘭綠能科技創新,推廣電動車環境友善
荷蘭在發展綠能科技方面相當積極,以降低碳排放量,荷蘭有20%的碳排來自陸運交通。荷蘭電動車新創企業發表太陽能充電車Lightyear0,並且繼續研發更低成本的款式。荷蘭政府補助民眾購買電動車,以及減免稅收等獎勵措施,電動車佔新車銷售比20%,市區車主大多沒車位,政府大力興建公共充電站,提高充電的便利性。前面提到荷蘭面積不大,但充電站數量佔歐盟總量高達30%,家用充電樁電力來源有75%來自太陽能。荷蘭在綠能市場上的許多創新及落地應用,領先歐洲其他國家,市場發展相對成熟。
單點突破,發揮行銷規模經濟
以電動車生態系,甚至整體綠能產業發展環境來看,荷蘭是拓展歐盟市場的首選。當然有利也會有弊,你看到的,別人可能也看的到,預想到將會面對同業的競爭,從積極的角度看,讓公司早點面對競爭者,能從競爭中了解對手現在的策略、能力以及未來的目標,做為公司制定策略的參考。在荷蘭市場行銷的經驗,也能夠運用在拓展歐盟其他市場,展現行銷的規模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