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商業模式

最近常常聽到企業界談論ESG議題,全球各界減碳運動也喊得震天嘎響,歐盟宣布將採取新措施、逐步對進口商品課徵碳關稅。相信大家對這些新聞話題都不陌生,但要具體說出這些名詞到底是什麼,可能十之八、九的人都無法精確說出它們的真正意涵。水哥藉由這篇文章,介紹ESG商業模式的實務做法,帶大家了解這些議題,也讓企業知道怎麼做才是符合未來商業價值的正確走向。
溫室氣體排放持續增加,加速全球暖化
面對全球暖化加速氣候變遷的挑戰,原因在於人們從事各種活動,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造成溫室效應,促使地球表面溫度不斷上升,危及地球上生物的生存。紡織成衣業是僅次於石油產業的第二大汙染產業,佔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百分之四,因此紡織成衣業的減碳備受各個國際組織的關注。以下我用台灣服裝L品牌作為假想對象,解說如何開發品牌永續產品線,推動ESG商業模式。雖然本文是以紡織成衣業為例說明,讓大家易於了解,但整體思考架構是以ESG商業模式為主,可適用於各個產業。
社會日益注重ESG,企業必須承諾減碳目標
L服裝品牌採取網路銷售模式,標榜提供平價但高品質的商品,強調高性價比,許多款式是針對年輕族群設計,消費市場反應不錯。在社會日益注重ESG及強烈要求企業承諾減碳目標的大環境下,目前未明顯察覺L品牌在產品開發有回應社會訴求,這對品牌長期經營潛藏極大的危機。建議L品牌成立減碳專案、開始規劃ESG永續產品線,朝淨零排放邁進,實際做法可以是:
(1). 衣料採用環保材質或者生質材料,例如採用種植方式對環境相對較為友善的有機棉、環保回收聚酯纖維、環保回收尼龍,或者是取代塑料的生質材料等。
(2). 機能性服裝加工採用無毒、環保的藥劑,不會對環境造成危害。
(3). 副料如拉鍊、鈕扣、黏扣帶等採回收廢料再製材質。
(4). 羽絨或鋪棉服裝填充物採用一定百分比的回收羽絨或環保回收再製聚酯棉。
(5). 衣服配送維持低度包裝,減少使用塑料,運送採綠能運輸工具。
為什麼要推動ESG商業模式?
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碳排大戶
紡織成衣產業每年貢獻碳排放量高達21億噸,是全球公認的碳排大咖,紡織業早就被國際非營利組織例如綠色和平緊盯,要求停止對環境造成危害,採用環保、無毒的原料,許多國際品牌例如Patagonia、adidas、Nike等更是業界先驅,積極採用環保材質,納入公司政策作為產品開發最高指導原則。
產品經檢驗認證
目前環保永續產品都可以透過第三方公證機構進行檢驗、認證,並且進行溯源管理。
生命週期碳足跡全透明
計算產品生命週期產生的碳足跡並且公布在網站,讓消費者購買時可以參考。新興品牌Allbirds把產品從使用的原料、製造過程、運送、使用到廢棄,將所有過程產生的碳足跡加總計算,標示產品碳足跡讓消費者在購買前能知道,作為購買產品的參考指標。
具體實現淨零排放
為了將地球升溫速度控制在1.5℃內,世界各國莫不把淨零排放列為國家施政優先項目,國際性企業也都自訂邁向淨零目標時程。呼應全球氣候會議COP26更新的時尚產業氣候行動憲章,時尚企業承諾加速企業永續的實現,包括LVMH、Kering開雲集團、VF集團、Nike…等都已經簽署,朝向2050年淨零排放目標前進。
創造循環經濟價值,國際認證供應鏈
廢棄塑膠造成汙染及經濟損失
根據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Ellen MacArthur Foundation, 2017)發表的研究,全球被使用過的包裝用塑膠,只有14%被回收,造成每年有高達800-1200億美元價值的經濟損失。大部分廢棄塑料被棄置在自然界中,造成環境汙染。
採用環保回收原料,降低汙染,創造經濟價值
藉由產品採用回收再製原料,增加誘因提高廢棄物回收的比例與效率,創造循環經濟價值並且製造商機;同時企業也能善盡社會責任,減少資源開採,對我們生存環境中最重要的空氣、水及土地有所改善。

善用既有國際品牌供應鏈,建立專業團隊
台灣在布料研發生產方面是adidas、Nike、Puma等全球知名品牌的主要供應鏈,製造商提供的環保回收再製衣料品質及來源早經國際品牌及第三方公證機構認證,自主做好源頭管理,信賴度高。品牌除了要建立長期配合的供應鏈,自身也要培養專業團隊,避免因為專業知識不足、犯下錯誤,反淪為負面宣傳,減損品牌信任度。知名零售商亞馬遜和Kohl’s因為不實廣告,將人造纖維製成的傢飾品宣傳為使用環保製程的竹製品,涉嫌漂綠產品、誤導消費者,2022年4月被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FTC)處以550萬美金的罰款。
ESG從L品牌做起,緊密連結消費者
環境友善產品
採用環保回收再製塑料紡織品可以減少廢棄塑料對環境的危害,陸地上、海洋裡許多生物甚至因誤食塑膠廢棄物,或受到廢棄塑膠纏繞動彈不得而失去了生命;加強回收再製也可以阻止塑料透過食物鏈進到人體內。有機棉栽種不使用有毒農藥、大幅減少灌溉用水,也讓土壤得到更充分休息。避免布料使用有害化學處理劑,改用環保的藥劑,減少危害環境。
獲利回饋社會
國際品牌早有回饋社會的先例可循,例如One Percent for the Planet,成員捐出1%營業額、致力於創建健康的地球等環保事業。知名戶外服飾品牌Patagonia幾年前更是在黑色星期五捐出1日營業額1,100萬美元做公益。許多國際品牌會推動專案,改善供應商工廠所在地社區的飲水或健康醫療等居住環境。
提早因應政府未來開徵碳稅
前不久歐盟公布CBAM碳邊境調整機制,將於2026年正式對輸入歐盟產品課徵碳稅,世界先進國家也紛紛進行類似管制研究,可預見未來各國政府將會對國內產品碳排放量進行管控及課稅,身為產品製造輸出大國的台灣當然不可避免,品牌必須及早因應調整作法,以免屆時實施後措手不及,造成品牌經營危機。
公司治理
其他像是聘用身心障礙員工,支持多元共融等都必須納入品牌政策。安侯建業(KPMG,2020)全球CEO調查,受訪CEO認為利害關係人對於ESG報告揭露越來越重視,84%的台灣CEO認為利害關係人重視企業的ESG,遠高於全球及亞太地區的62%。公司治理要保持透明,持續跟社會進行溝通,確保品牌能夠適時回應社會要求。越來越多企業將ESG推動與經營階層績效做連結,確保經營團隊把ESG推動列為優先項目。
ESG涵蓋環境保護、社會責任以及公司治理,企業必須回應所有利害關係人的需求。例如有的品牌帶頭做環保,從我們生活的環境周遭做起,廢衣回收、定期淨灘、淨山。許多調查研究都顯示消費者越來越注重ESG,PwC資誠2021年全球消費者洞察報告顯示,消費者在購買選擇上會更聚焦符合ESG價值的產品,身為網路銷售的L服飾品牌當知網路傳播速度之快,在新產品開發的策略上更應該加速調整。
上述做法可以說只是一個開端,但對還沒著手去做的企業卻是邁開一大步,內部需要做好規畫以及緊密的溝通聯繫,也必定會遭遇許多從來沒碰過的挑戰。ESG可以做的事太多了,當ESG與你的商業模式相結合,是可以提升企業形象,創造穩定的獲利來源,企業才能夠永續發展。
看完這篇文章,你如果想對ESG相關議題及商業上的發展有全面性的了解,可以點選以下連結,觀看我的文章認識ESG,ESG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