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環經濟
在天然資源藏量有限,人口增長加速自然資源的耗用,同時耗費資源生產的產品使用後,所拋棄大量廢棄物對我們周遭環境的破壞,也造成生態的浩劫。地球蘊藏的天然資源逐漸流失,另一方面,地球還要承載大量廢棄物。減少天然資源開採,回收、減少廢棄物並重新賦予新的生命,建立系統性的商業模式,是推動循環經濟以及地球永續發展的關鍵。
人口增加,加速資源耗用
依據聯合國資料,全球人口數在2019年中達到77億,預計在2030年成長到85億,2050年達到97億,本世紀末2100年時全球人口將達到109億。我們所生活的地球自然資源藏量有限,隨著全球人口增長於經濟上創造的人口紅利,供應低廉的勞動力,以及工業化、大量生產帶來的經濟效益,資源開採與生產供人類日常所需用品的成本大幅降低,加速耗用資源。相對應於自然資源耗用量的增加,人類所產生的各類廢棄物也快速成長。
線性經濟及其危害
線性經濟即為傳統經濟,主要是與循環經濟模式做對照。維基百科對線性經濟描述為從天然資源的開採、製造、使用、廢棄與汙染,完整涵蓋整個生命週期,一直到最終回歸自然環境。2019年亞太循環經濟論壇指出:「過去主流的線性經濟發展模式,透過資源大量開採、使用和丟棄帶來經濟成長,結果是導致了地球資源耗竭、氣候變遷,環境汙染與健康危害等結果」。

資源耗竭
在線性經濟模式下,天然資源蘊藏量因人類開採而逐年下降。根據美國一項地質調查指出,依照目前消耗非再生資源的成長速度計算,多項資源將面臨耗盡的危機,以目前全球所仰賴的主要能源仍然石油來說,依經濟部能源局統計資料,世界各國原油蘊藏量與生產量表(2018年底)顯示,再過50年原油藏量將開採殆盡。
氣候變遷
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簡稱IPCC)指出,自1880到2012年,全球平均氣溫上升0.85℃,且正以數十年到數千年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此全球暖化的現象極有可能(超過95%的可能性)是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活動(主要是化石燃料燃燒)增加地球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導致的。而根據「臺灣氣候變遷科學報告2017」指出臺灣全年氣溫在1900-2012年上升約1.3℃,且近10年增溫有加速趨勢。整個氣候系統受到各種人為排放溫室氣體的影響,都可能為氣候變遷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以上資料顯示,氣候變遷或者全球暖化都指向人類活動排放溫室氣體所造成。
環境汙染
線性經濟最引人注目的是,從資源開採、產品生產過程以及使用後會產生大量的溫室氣體、廢水與廢棄物,這些如果未經過妥善處理與回收減量而棄置,對土地、海洋以及地球環境會造成嚴重污染。地面的廢棄物汙染容易被看見而引起注意,海洋廢棄物的類型有塑膠、漁具(主要為塑化類材質)、食品包裝、玻璃、金屬、醫療廢棄物及香菸類,海洋生態遭到嚴重破壞。
健康危害
海洋的廢棄物例如廢棄塑膠遭誤食,造成動物的死亡。塑膠在海洋中分解成微粒,或者是遭到棄置海洋當中的重金屬汙染物,進到動物體內再透過食物鏈,最終連人類也遭受毒害。1970設廠於桃園市的臺灣美國無線電公司(Radio Company of America, 簡稱:RCA)桃園廠,產品生產過程使用化學藥劑,造成土壤及地下水污染,員工因健康受損控告廠方,雖然RCA早已關廠,但至今官司仍在法院進行中。空氣汙染更是造成各種疾病的源頭。不論海洋、陸地或空氣遭到汙染破壞,都直接或間接對地球生物健康造成危害,人類自是無法倖免。
循環經濟提供解方
世界各國對循環經濟有不同的定義,例如英國的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Ellen MacArthur Foundation) 對循環經濟的定義:「循環經濟具可恢復性及可再生性,並藉由設計將材料、組件及產品分別納入生物與工業循環中,旨在達到其最高效能及價值」。綜合各國看法,循環經濟主要在強調資源創造的經濟價值最大化,以及廢棄物產生最小化。循環經濟發展為線性經濟產生的各種痛點提供解方。
循環經濟商業模式
歐洲的環保觀念普遍領先其他地區,已有各個組織機構研究循環經濟的商業模式,相對其他例如埃森哲(Accenture)等研究較偏重服務業循環經濟模式的創新研究, Carbon Trust循環經濟商業模式(Circular Economy Business Model),提出一個比較兼具製造業與服務業的理想模式,協助檢視歐盟從線性經濟到循環經濟的過渡期中,如何執行一個可以操作的循環經經商業模式。

循環經濟3階段
Carbon Trust提出的循環經濟商業模式,內環是循環經濟概念,以設計階段為核心,串接使用階段、製造階段及廢棄階段,最後形成一個閉環(Close Loop)。外環在內環的基礎上,根據過去產業界發展的經驗,相對應可執行可操作的循環經濟模式,共分七種商業模式。
循環經濟7種商業模式
產品共享(Access)
產品所有權和使用權分離,所有權屬於供應商,在產品生命週期內,被不同使用者使用多次。常見的例如Ubike共享單車,以及iRent共享機車與共享汽車等。
產品服務化(Performance)
打破產品買斷的觀念,供應商與使用者建立長期契約,使用者以效能、使用量或使用期間付費,產品的所有權仍屬於供應商。例如企業或公家機關透過合約,由租賃公司提供車輛供其使用。
修復翻新(Re-condition)
產品在生命週期內,所有權仍分別為使用者及回收商所有,由原供應商或第三方翻新或修復。例如老屋翻新,或是各縣市環保局整修回收的廢棄家具,賦予新生命。
再製造(Re-make)
產品所有權仍分別為使用者及回收商,在零件或產品生命週期結束時,由製造商重製,恢復全新或更佳功能,並內含保固承諾。部分機器設備供應商在產品生命週期結束,對其產品提供再製及保固。
副產品及產業共生(Co-product recovery)
產品在產業價值鏈上的位置改變,從一個工序或價值鏈的廢棄物或副產品,轉成另一個工序或價值鏈的投入。例如捕捉煉鋼廠排放廢氣中的一氧化碳及二氧化碳,可投入紡織產業作為製造人造纖維的原料。
再生料替代原生料(Circular sourcing)
回收一個產品生命週期結束的產品,從中提取可再生使用的原料,取代從自然資源中開採的初級原料。例如台灣很早期就開始進行的寶特瓶回收,可以做成各種環保產品,像是慈濟大愛感恩科技生產的毛毯等。
資源再生與回復(Resource recovery)
回收壽命結束的原料或產品,並做為另一個價值鏈的投入,包含封閉式循環、向上循環以及向下循環。銀樓金飾產業為例,業者回收舊金飾,重新設計再製成新款的金飾販售。
本文7種商業模式部分內容參考羅時芳 & Smith-Gillespie(2018)文章。以生產塑化原料起家的台塑企業也意識到線性經濟不可行,宣布將在2025年起停止生產一次性民生用塑料。只有循環經濟能夠符合未來發展的趨勢,濟循環經濟商業模式的運用相當廣泛,水哥在後續的文章再介紹如何實際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