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格調整策略
COVID-19疫情、俄烏戰爭、地緣政治、氣候變遷、淨零排放及通貨膨脹不能只當他們是新聞熱搜字詞,更是現在進行式,這些事件總和起來影響全球的經濟,決定各個企業的命脈。如何因應快速變化的經營環境,在公司已有的產品定價基礎上,更加靈活應用價格調整策略,關乎公司的營運績效。水哥帶你一起思考價格調整的時機、幅度,最重要的是了解市場、競爭對手和客戶,才能訂定適合自己公司的價格調整策略。
萬物齊漲,消費端漲幅驚人
上個星期到連鎖咖啡店購買咖啡豆,發現店家早前告知要推出的買一送一活動,竟然變成買兩包、第2包半價,加上店家在年初就已經調漲了一次價格,漲幅驚人。在萬物皆漲的時代,咖啡豆也hold不住,身為消費者的我購買前已經有心理準備了,但漲這麼多卻是我沒有預料到的。
疫情、俄烏戰、貨幣寬鬆造成通膨
面對COVID-19疫情已經持續3年,還不斷發展出病毒變異株,看不到疫情終點。隨著疫情起伏,全球各地封控斷斷續續,幾次造成產業供應鏈斷鏈,工廠缺原料、缺關鍵零組件無法持續生產;港口船舶塞港,貨品無法即時自產地送到消費市場,全球貨物運輸費用疫情期間翻漲數倍,目前雖見緩和但無法與疫情前相比;俄烏戰爭造成產業關鍵原料、肥料、糧食等大宗物資、天然氣及石油等能源供應短缺,價格不斷攀升;各國央行在疫情期間採取量化寬鬆政策、大撒鈔票,國際利率很長一段時間處在低檔,資金成本取得低廉,可供投資的貴金屬如黃金、白銀等,以及房屋、土地等不動產價格也跟著水漲船高。種種因素堆疊加乘的效果,造成物價全面性上漲,消費者物價指數連續好幾個月超出各國政府設定的警戒值,引起全球性通貨膨脹。
成本上漲,價格Hold不住,該怎麼漲?
由於前面提到的這些主要因素,引起全球連動物價上漲,各企業承受極端氣候、原物料、工資、能源、物流運送以及減碳、減排等造成的成本大幅上漲,已經超過企業能夠自行吸收的幅度,為了反映成本,企業勢必得調高售價,才不會面臨虧損,確保公司能夠永續經營。身為B2B銷售下游的企業買主,勢必也注意到國際形勢,了解到產品成本上漲的趨勢。只不過B2B企業的賣家價格該調整多少、怎麼調整,這就是一門學問了。
缺晶片、關鍵零組件搶破頭
在全球晶片需求大增期間,許多企業競搶晶片,還出動各國政府出面找台灣政府幫忙催單,國際間車廠缺晶片,為此還減產數百萬輛車子。在缺關鍵性零組件的情況下,有業務分享一個產品以10倍價格賣給客戶。這個業務把產品價格提高10倍到幾百或上千美元賣出,相對於客戶使用這關鍵零組件,組裝後的終端產品售價是幾百萬美元,不過九牛一毛,缺了這零組件,讓客戶幾百萬美元的營收沒了問題才大,客戶當然眉頭也不皺,立馬下單搶購。
機會財、暴利不是人人有機會賺
我們可以想想,有什麼生意可以讓你快速致富,如果有,那是機會財,被別人發現搶先賺了,機會就沒了。再來看有可能因為成交一張訂單,獲利足以讓公司活十年嗎?如果有,真是恭喜了,絕大部分的企業是不可能遇到這樣的情況。新聞報導蛋黃酥界精品的某名店,老闆擁有世界麵包冠軍頭銜,即使價格漲很多,在售票平台限量開賣,蛋黃酥遭秒殺。如果你沒辦法賺機會財,訂單沒有暴利,公司賣的產品是規格品,沒有獨特性,就要思考產品怎麼定價,如何反應成本、調整價格,以及價格調整的時機。
B2B銷售定價相對B2C較不透明
與B2C比較,B2B銷售有價格相對不透明的特性。2C銷售直接面對終端使用的消費者,購買產品數量比較少,可能是單一或者少數幾個產品,一張訂單的成交金額相對也比較低;產品購買週期比較長,這次買了,下次再買同一產品可能隔好久;購買決策由消費者自行決定,或者與家人、朋友等少數人討論決定;對於買不買很快就能做決定,決策時間短;B2C銷售的賣方通常會在店面或者網路上標示產品定價,以利於消費者快速做購買決策,整個產品銷售循環較短。
了解客戶屬性、需求,精準報價
B2B銷售特性與2C剛好相反,不論是面對面銷售或者是透過網路,首次接洽賣方一般不會主動告知產品售價,頂多標示試探性的參考價格,賣方通常會想了解買方背景,例如屬性、用途、購買數量與相關要求及服務後,再做精準報價,有關B2B定價相關考量,可以參考B2B行銷報價該考慮哪些因素。
規格品普遍低毛利
企業賣的是大宗規格品,或者是客製化產品,是產品定價主要的考慮因素,一般來說,客戶會認定你賣的規格品與競爭者賣的產品無差異性。在規格品定價上,企業通常會考慮犧牲獲利,求取量的極大化。尤其固定成本高的公司,訂單數量大可以多分攤些固定成本,因此,傾向抓低毛利率來定價。如果能夠多分攤些企業整體的固定成本,相對地,會替其他產品爭取成本上更有利的地位,企業也就更有獲利空間。
客戶力量影響產品定價及獲利
至於客製化產品,得先了解你客戶委託產品開發的模式。有的客戶只會獨家委託新產品設計開發,甚至保留一定期間內,訂單由受委託企業獨家生產,如果是這種客戶,企業在新產品定價上有較大的空間,一般都會有不錯的獲利。另外,有的客戶規模大、市場主導性強,可能採取多家供應商同時進行開發,供應商並沒把握最後能分食多少訂單,有的開發甚至白忙一場,落得為人作嫁都有可能。以蘋果電腦供應鏈為例,買方比較強勢,台灣企業常得同時與中國、韓國,甚至是日本供應商競爭,訂單量雖大,毛利率甚低,定價上就不可能有太大空間讓業務發揮。
獨特的能力與策略,台積電高毛利
有的企業具備獨特的能力,以台積電為例,擁有為數眾多的專利,每年持續有資本支出蓋新的廠房,購買先進半導體設備,不斷開發先進製程以及優化現有製程,企業整體的管理效能及產品良率領先業界,加以台灣晶片設計以及半導體產業聚落做為強而有力的後盾,台積電採取聚焦又有別於三星、英特爾等競爭對手的策略,業務人員在產品定價方面看似壓力小一些,台積電平均毛利率穩定保持在50%左右的高檔水準。
漲價合理反映成本
接著我們來思考為了反應成本上漲,是否該跟客戶調整價格?如果不調高售價,企業能夠自行吸收嗎,可能有的企業勉強能做到,但多數企業做不到,這邊不細加討論個別原因為何。但我們可以想想看,毛利率那麼高的台積電都要跟客戶調漲價格了,為什麼其他企業有本錢不調整。如果你不隨著整體產業成本上漲調高售價,客戶會怎麼想呢?那到了客戶要你降價的時候,你又有什麼本錢可以不降呢?這當中確實值得推敲。
維持原價不是好的策略
那麼在一片漲價聲中,維持產品原有價格不漲價是不是一個好的策略呢?瑞典平價服飾品牌H&M在一片漲價聲中自行吸收增加的成本,不敢對消費者漲價,2022年淨利下降超過60%,營收雖有成長,但比疫情前的2019年營收下跌4%。反觀主要競爭對手Zara產品價格調漲超過5%,2022年營收、淨利雙雙成長,營收成長17%,淨利成長27%,營收比2019年成長超過10%。更重要的是7年前2家品牌還是平起平坐,如今,Zara的營收已經是H&M的1.6倍。不漲價並不是一個好的策略,反而讓企業失去檢視自身競爭力的機會。
成熟產品壓低漲幅
反應成本上漲向客戶調整價格前,我們必須再向自己的供應商爭取,如果企業採購量夠大,通常是有議價的空間,可以壓縮漲幅。通常市場上成熟的產品,因為量大、利潤低,萬不得已不會去動價格。台積電就曾出面澄清,他們不是全面漲價,只針對成熟產品,報價低於同業的部分調漲價格。價格調整必須把現有競爭者納入考量。
互補品拉抬定價
前面提到汽車製造商缺晶片,除了變更車輛設計,減少每輛車使用的晶片數,種種努力下因為缺晶片還是減產數百萬輛車子。因為汽車跟晶片是互補品,缺了晶片就造不成車子,汽車業者除了反應正常的原料、晶片、運費等上漲成本,其實也可以超額反應,更進一步調高車輛售價,因為市場需求仍在,但供應有缺口。
掌握市場動態,緊緊抓住客戶
台積電產品雖然具有差異化,為什麼反應成本上漲時,不全面調漲產品售價。這就考驗業務人員及企業主管夠不夠了解客戶跟產業的競爭狀態,市場的競爭是動態的,如果業務無法掌握客戶,把產品價格調高,客戶負擔不起這價格時,考量轉換供應商不會增加巨額成本下,有可能捨棄產品功能,投向競爭對手懷抱,購買性能稍差、但價格比你低的產品。咖啡豆零售市場也是同樣的道理,如果過度漲價超出消費者可接受範圍,也許就會轉向品質稍低、價格可負擔的咖啡豆。
漲價公告用詞誠懇,具體說明原因
至於對價格不敏感,以及議價能力較弱的客戶,反應成本,當漲則漲。漲價通知用詞要誠懇,具體說明原因,表達因為原物料等各種成本上漲,不得不調整售價,希望客戶理解並接受新的價格。如果只是反應部分成本,後續會視情況再做價格調整,也應事先說明清楚。切記用詞不當、說明含糊,客戶內部專業人員常會用模型檢驗價格合理性,一旦被發現嚴重偏離現實,恐被列入拒絕往來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