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CA循環
PDCA循環初期運用在企業生產的產品品質改善上,由美國管理學者戴明博士提出,由於PDCA循環架構簡單、明確,容易學習,被企業界廣泛地運用在品質及各種改善專案上,水哥藉由下面例子來介紹如何運用PDCA循環這工具。
前些時日回老家,丟棄了許多舊物件,這些物件在我們家幾十年了,從舊家搬到新家,陪伴我的父母親從年輕到老,見證他們一起建立這個家庭的歷程,如今,新家已變成老家。父母親相繼離世後,回老家整理,把許多老舊傢俱丟棄掉,在清理老家時,找出零散照片,拼湊、記錄了父母親在不同時代的面貌,我也意外找回我那部分遺忘已久的記憶。
整理東西時看到一批我服兵役時期的照片,勾起我許多回憶。當年義務役是服2年的兵役,大專男生在考上大學後的暑假,要先到成功嶺受訓,大學畢業如果沒有繼續升學,再入伍服完剩下的1年10個月的義務役兵役。我當兵下部隊分發到軍團砲兵部隊,我們部隊駐地在八卦山,沒有和砲兵指揮部在一起,是駐外的獨立營區。除了2次為期數週下基地外,我在這裡度過服兵役的大多時光。
退伍多年後,特地開車繞到八卦山,想看看營區狀況,那時部隊雖然已經撤出,但營區並未對外開放。前些日子在老家找到當兵時在營區拍的照片,趁著南下開車回到營區,想找回當兵時期些許片段記憶。大門入口處雖然已經改變了,但很容易就認出以前營區門口的崗哨亭,正想著進到裡面可以看到許多舊營舍,回憶當兵的時光。路旁停好車,順著主要步道往上走,很快就看到以前服役單位的營舍,隨著地勢往上依序是一連、二連、三連,心裡正高興,但數著數著,怎麼少了一個連的營房?頓時有點錯愕。還好,走到最上面炮場,以前停放火炮的地方地貌沒什麼變,不遠處有崗哨以及彈藥庫。
原營區廢棄後,現在已經成為綠色環境學習營地的一部分,營地範圍比原來部隊營區擴大許多,也建了停車場及許多新建築。營地裡新舊建築都有,有新建大型現代化建物,也保留許多舊營房供作環境教育學習用,因為營地範圍大,而且保留許多原始樹木遮蔽區隔開建物群,中間透過步道連結,我覺得沒有太大違和,對於舊營舍保留基本上是肯定的。
金門從早期政府撤退來台就是軍事最前線,駐有大批國軍,一般民眾無法一窺全貌。隨著台海情勢緩和後,金門開放觀光,民眾才有機會前往旅遊參訪,這當中包含許多曾經在金門當過兵的退役民眾,可以舊地重遊,回味著在各個哨點的舊時光。八卦山綠色環境營地反而缺少這種連結,營地保留了許多舊建築,有些廢棄在荒煙蔓草當中,留下加以運用的也因為地形地貌遭到人為改變,難以與舊記憶適當連結。我在營地裡可以辨識出各連營房和火炮場周圍環境,營站那棟建築也可以認出,其他的建築除了從天空步道偶然看見,快速奔下去查看,但還是難以辨識。
PDCA 循環
營地在綠色環境教育和提供社區民眾運動是有發揮功能,但對曾經是原有住民的退役官兵則遠遠不夠,除了運用舊營房外,應該還有很多可以做的,我們用管理學的PDCA循環試著來改善。Plan是計畫、規劃,Do是去做、執行,Check是查核,Act是採取行動,Plan-Do-Check-Act循環是由戴明提出,運用在品質、流程改善。
Plan
假設在營地整體規劃之初,除了綠色環境教育及社區民眾休閒,也把認識國軍成功營區作為主要功能之一,這幾項功能之間互相並不衝突,能夠讓一般民眾認識國軍及士官兵日常操課及休閒生活,讓退役官、士、兵退伍後與當初服役的營區及周遭環境還能有所連結,增進同袍情誼。
Do
依據規劃,保留官兵平常活動的主要營舍,進行工程發包修繕屋瓦、牆面,改建廁所、洗手台,寢室改為綠色環境教育學習用的教室,採購電視、投影設備,加裝燈光,各教室外增設指示牌,通道及上下坡對身障人士友善,廢棄不用的營舍、場地拍照,製作告示牌附上原始圖片及用途說明等等。
Check
依據事先規劃,條列出檢核項目,逐一檢查是否符合原先規劃精神。例如在保留營舍工作環境教育用,這方面也許大致符合原先規劃,但在認識國軍生活及環境則不足,除了保留每棟營舍原始的編號外,還要標示原始單位,大寢室、洗澡的水池是否標示清楚,炮場沒了火炮,是否改用圖畫或照片以視覺呈現火炮場的用途,保養廠、庫房可能是保修士、經理士主要的活動範圍,是否有標示,兼具官兵教育、休閒的中山室,營站等建築是否標示等等。
Act
逐一檢視查核表後,針對不足或缺少的部分逐一列出改善對策,可以請返回營區懷舊的退伍弟兄們填寫問卷、進行意見回饋,也可以運用各大平台上的社群,像是臉書群組、PTT討論主題等,找到適合的群組討論留言,徵求意見。蒐集各方意見反饋後,透過小組討論,採取實際行動做為改善。
PDCA循環架構簡單明確,是一個很好用的改善工具,不管用在個人、企業、政府各單位都適合,水哥藉著回訪舊營區的機會,套用PDCA循環改善,希望能夠幫助你學習。